一个杂牌保安团,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一个野战步兵联队千余人,击毙大佐联队长。看到这个,你一定认为这是抗日神剧在线网上配资平台,甚至认为神剧都不敢这么拍。
众所周知,日军的战斗力十分强悍,正常情况下,一个日军步兵联队,再配属适当的炮兵,可以击败十个杂牌保安团都毫无问题。
然而在战争抗日中,有一个真实的战例,比抗日神剧还精彩:一位保安团长,率领全团官兵痛击日寇,毙伤日军千余,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堪称抗战中最牛的保安团长。
这个战例发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以西的白河边,这位最牛的保安团长,就是襄阳人,他的名字叫李朗星,他率领的保安团是湖北省保安第四团。
图片
李朗星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李朗星和他的湖北省保安第四团比抗日神剧还精彩的战斗故事。
李朗星,字晔靖,1903年9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襄阳东津镇唐庄村一个地主家庭。李朗星的父亲李自端是清朝武秀才,母亲史氏。李家富裕殷实,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李朗星自幼聪慧,读书认真,再加上父亲李自端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李朗星6岁入襄阳县立高等小学,12岁考入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后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接受高等教育。
1923年,李朗星从北平民国大学肄业后,深感国事多艰,遂投笔从戎,1925年元月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受训一年,毕业后在川军部队任职。1932年返回湖北任职,任湖北省保安14团(团长李如莼)2营营长。
图片
李朗星任营长的记录1935年10月,李朗星考入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主任陈芝馨),编入该期第一组学习,学习时间为十个月。
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对象主要为少校阶以上的中高级军官,目的是提高战术指挥官和参谋人员的指挥水平,该班于1932年在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开办第一期,到抗战爆发时,共举办了五期。
关于李朗星的学历问题,不少书籍,各种网络文章的记录,基本上都是错
图片
北平民国大学误的。有部分无良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说李朗星是土匪出身;还有一些文章说李朗星是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毕业。这些其实都是错误的。
李朗星相继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校址为醇亲王府)、四川讲武堂,又在黄埔军校高教班第四期受训过,教育履历完整,跟土匪出身毫无关系。上面的李朗星照片,即来自于黄埔军校高教班第四期同学录。
1936年7月,10个月的受训期满,李朗星从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毕业,返回原部队任原职。不久以后,他升任湖北省保安14团团长。
战争抗日爆发后,1938年,李朗星调任湖北省保安第4团团长。
李朗星生活严谨。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牌,不贪女色。一心打造他的“事业”。
李朗星治军严格。他平时在部队里以身作则:剃光头,打绑腿,穿布鞋,军容严整。对保安四团施以严格的军纪和训练。曾经有士兵偷了老百姓的一颗白菜,李朗星知道情况后,不顾连长、排长、班长的下跪求情,执意将偷菜的士兵枪毙。
李朗星在任保安第14团团长、4团团长期间,多次率领部队出击,用各种手段剿灭了一批危害地方的土匪,改善了当地的治安状况。
因此,在李朗星的严格治理下,湖北省保安第4团,相对于其它保安团,是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1940年5月1日,为歼灭我五战区主力,伺机夺取宜昌,日军发动了枣宜会战。
开战之初,日军攻势就很猛烈,击破我第一线部队的防御后,快速向纵深突击。5月7日,第3师团占领唐河,第13师团北进至王集,第39师团进抵随阳店,对枣阳构成合围之势。5月8日,日军占领枣阳。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命令31集团军汤恩伯部从南阳地区急速南下,在樊城附近迎战日军第3师团;以第33集团军张自忠部主力东渡汉水,在枣阳西南至宜城间地区截击第13、第39师团。
第31集团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日军第3师团展开进攻,并将其分割。战斗至5月15日,我31集团军将日军第3师团击退,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突出包围圈,5月16日夜撤回枣阳。
图片
33集团军方向,日军集中13师团、39师团,沿汉水东岸南下,发动反击,与我33集团军爆发激战。战至5月16日,我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张自忠上将是在抗战中殉国的第一位集团军总司令,殉国后,国民政府举国哀悼!
击破我33集团军后,日军13师团、39师团再度北上,汇合枣阳地区的第3师团,向我五战区部队大举反攻,我五战区各部猝不及防,被日军击破,各部纷纷向白河以西地区转移。
日军跟踪追击,其中第39师团逼近樊城西北地区的白河,准备渡河攻击。
图片
枣宜会战中的日军此时樊城附近,离得近的也只有这个湖北保安4团了。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也是死马当活马医,正规军都顶不住,撤离了,还能指望一个地方保安团顶得住吗?
湖北省保安第4团,就是在这样的战场形势背景下出场的。
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西北面白河与滚河的交汇处,有一自然淤积的长约一公里的沙洲,沙洲位于白河中央,四面环水。沙洲西北面的白河北岸,是地势较高的高地,名字叫洪山头。洪山头居高临下,控制着沙洲与白河河面。
图片
白河沙洲卫星地图上面的地图,是拍摄于2007年的卫星地图照片,白河中的沙洲清晰可见。不知道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环境的改变,2010年以后的卫星图片上,白河沙洲就再也不存在了。
5月19日,李朗星奉五战区长官部命令,率领保安第4团紧急开赴白河布防。李朗星以制高点洪山头为主阵地,沿白河的北岸挖掘工事,布置好了阻击阵地。
此时,湖北省保安第4团作战序列是:
上校团长李朗星,湖北襄阳人,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毕业。
中校副团长柳明都,湖北襄阳人,黄埔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毕业。
少校团附鲁继曾,湖北郧阳人,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毕业。
第1营营长康克明,湖北襄阳人,黄埔军校特别训练班毕业。
第2营营长萧星如,湖北襄阳人,黄埔军校特别训练班毕业。
第3营营长杜新民,湖北襄阳人。
5月20日,日军第39师团233联队,在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的率领下,进抵白河南岸。
为慎重起见,神崎哲次郎决定还是先派人前去侦察一番,于是三名日军斥候于5月20日黄昏时刻被派出去,前往河边侦察,选择渡河地点。
于是三名日军偷偷的前往白河南岸,利用河边芦苇的掩护,进行侦察。
出现在白河南岸的三名日军斥候,很快就被河对岸的保安四团的哨兵发现,于是保安四团阵地上的机枪对着三名日军的方向,一通扫射。
两名日军立即卧倒,躲避子弹,以卧姿举起了望远镜,透过芦苇丛,望向了对岸;而另外一名日军则认为敌人打来的子弹并不密集,于是仍然保持着站立姿势,举起望远镜观察河对岸。
由于当时是黄昏时刻,又有芦苇丛的遮挡,再加上日军并不熟悉当地地形,两名卧倒观察的日军一致认为,出现在望远镜中的陆地,就是河对岸。以站立姿势观察的那名日军则认为,出现在望远镜中的陆地并不是河对岸,而是河中央的一块沙洲。
三名日军开始了讨论,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并且争论不休。然而此时天色已晚,夜幕已经俏俏降临,再重新进行侦察已无可能。
于是三名日军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向上级汇报了侦察结果,即认定望远镜中出现的陆地就是河对岸,不是河中的沙洲。
三名日军也汇报了河对岸有中国军队驻守的情报,然而日军233联队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并不在意。在他看来,河对岸的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到时候只要渡过河去,中国军队自己就会撤走的。
日军233联队的悲剧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
日军开始了渡河前的准备工作,安排渡河工具,安排哪些部队第一波渡河等等。
5月21日零时,233联队正式开始了渡河行动,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亲率部队第一批渡河。
日军的渡河行动,被河对岸的保安四团看得清清楚楚。
白河北岸阵地上的保安四团官兵们,看着日军直接冲向了沙洲,心里在想,小鬼子这是吃错了药吗,干嘛往河中央的沙洲上冲?
应该说,李朗星团长平时的严格训练起到了作用,没有他的命令,没有人开枪,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日军大部队渡河。
很快,日军的大部队就完成了渡河,沙洲上,一颗蓝色的信号弹划破夜空,这是已经登上沙洲的日军向后续部队报告登陆成功的信号。
看见了日军的信号弹,李朗星团长一声令下,保安4团的轻重机枪、步枪,一齐猛烈朝沙洲上的日军开火,仅有的几门迫击炮,也是急速发射。
这样的袭击,如果是平时,日军一般都能应对:判断对方的阵地和火力点后,进行压制射击,然后进行穿插包围。沙洲上的日军,反应就是如此。然而当他们准备进行穿插两翼攻击时,发现四面都是河水。
日军如梦方醒,这哪里是对岸,明明是一个河中岛啊!
洪山头上,保安四团的重机枪吐着火舌,无情的收割着日军的生命。沙洲上一马平川,毫无遮挡物,也很难构筑工事,日军一个一个的被打死打伤,顿时大乱。
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看到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立即站出来高声呼喊,在黑暗中意图表明身份,让乱做一团的日军服从指挥,听从命令。
然而,保安四团射出的一颗子弹,瞬间就击中他的头部,233联队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被保安四团一枪爆头。神崎哲次郎被击毙后,被日军追赠陆军少将。
图片
被击毙的神崎哲次郎追赠陆军少将联队长被击毙后,日军失去了指挥,变得更加混乱了,根本无法组织火力进行有效的反击。一个个日军成为活靶子,被一一射杀。
有部分“聪明”的日军意识到这样停留在沙洲上,就是等死,于是准备按照原路渡河返回。在黑暗之中,找不到渡河工具,而中国军队的机枪声犹如催命符一样,日军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往水里跳,这一下又淹死无数的日军。
毫无疑问,这次战斗就是一边倒地屠杀!
天亮以后,远远望去,白河沙洲就是一片修罗地狱,到处是日军的尸体,到处都是日军伤兵在哀嚎。
5月21日下午两点,日军后续部队重新开辟登陆场,渡过了白河,向保安四团阵地逼近,才发现中国军队早已撤走,白河之战,就此结束。
鉴于39师团遭到如此重创,日军指挥部随即下令,终止枣宜会战第一阶段作战。
根据日军公刊战史记录,白河之战中,233联队被打死三百数十人,加上受伤的,日军的伤亡总数应该在一千人以上,233联队基本上被打残。
中国军队方面,由于战场最后是被日军控制,保安四团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打死打伤多少日军。
笔者在国史馆查询到一份李朗星团长在枣宜会战期间为另外一场小型战斗中击毙三名日军的保安四团排长请功电文。打死三名日军,都会上报请功,李朗星如果知道自己在白河之战中毙伤日军上千名,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那更是会大肆宣扬的,然而国史馆的相关资料根本就无法查询到白河之战的请功材料。
图片
实际上这一场辉煌的胜利,在国军方面却是无声无息。还是多年以后日军战史公布,我们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场大胜。如此大胜,李朗星团长也没有获得任何勋章、奖章。从1946年的将官资绩簿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李朗星的勋绩一栏是空白,没有任何获奖记录。
图片
资绩簿上李朗星的记录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千余人,这份功劳,获得抗战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也是应该的。
李朗星后来历任第五战区第九挺进纵队少将司令,湖北省第三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国大代表,1949年赴台,1961年4月7日在台湾因病去世。李朗星与夫人吕荣升育有三子三女,后人在台湾、美国皆是事业有成。
历史终究记住了他:湖北襄阳人李朗星团长,1940年5月21日在枣宜会战白河之战中,率领湖北省保安第四团大破日军第39师团233联队,毙伤日军上千,击毙大佐联队长,写下了抗战中辉煌的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